精誠資訊Cloud研發處協理胡士亮(左)認為,FinOps最主要目的是協助企業管好公有雲帳單與財務管理,節費只是其附加價值,最終極的目標是要做到改善單位經濟效益。右為精誠資訊雲事業策略長曾遠航。
【2024年2月6日,網管人】FinOps提供了企業聰明用雲的方法,越高度依賴雲端服務且大用量的企業,越特別有感。目前精誠主要是與IBM合作,但同時也在積極地接洽VMware及NetApp,以提供更多元的FinOps工具。而在應用程式效能監控(APM)方面,也與Dynatrace、Cisco合作,並應用在SRE面向上。
儘管諸多調研及市場分析機構均認為,FinOps有助於減緩企業雲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對效率優化以實現業務價值最大化,並且深具市場長期發展的潛力,但平心而論,FinOps框架和模型現今在台仍處於早期推展階段。
精誠資訊Cloud研發處協理胡士亮指出,FinOps概念在國外已經討論了一段時間,若自2019年FinOps基金會成立起算,大約也有四、五年時間。企業之所越來越抱以關注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國外有不少企業發現用雲的成本比最初預估或預期要高出很多,甚至有些時候還出現成本失控狀態,這些先行企業紛紛選擇將部分或全部的應用系統下雲,這種從雲端遷移回地端的現象也被稱之為雲回歸(Cloud Repatriation)。而國內雖然對雲運用的起步較晚,但也時有耳聞企業原本規劃三年的上雲預算卻在第二年就早早告罄,需要重新再做預估的情況,FinOps議題也慢慢開始在國內發酵。
「事實上,根據統計,在許多使用公有雲的企業帳單中,平均有30%被浪費,亦即在100元的帳單中,就有30元是因為沒有做好管理、忽略或是應用出現問題而導致額外的花費。對於少量用雲的企業可能較為無感,但如果企業一年上雲的費用有一千萬,被浪費的支出就高達三百萬。」不過他也強調,FinOps最主要目的是協助企業管好公有雲帳單與財務管理,節費只是其附加價值,最終極的目標其實是要做到單位經濟效益(Unit Economics)的改善,就算帳單總金額沒有降低,只要將雲端運用得更有效率,自然而然,就能提高單位經濟效益。
結合FinOps與SRE 助力雲財務管理
以5A(AP, APP, API, Appliance, Algorithm)軟體核心技術能力,鎖定企業「上雲」、「用雲」、「管雲」以及「護雲」需求,近期,精誠也成立FinOps團隊,提供企業FinOps雲端維運財務管理服務。
精誠資訊雲事業策略長曾遠航指出,如果要簡單的比喻FinOps概念,就像是為了幫公司節約能源,而希望落實隨手關燈是同樣的意義,因為雲端資源的取用實在太方便,要是忘記關閉雲端資源,就會形成浪費。不過,相較傳統利用雲業者提供的折扣計畫、預留執行個體(RI)等進行帳單節費的方式,或是運用FinOps軟體,進階地監控處理器、記憶體等資源使用率是否有超額部署以致於導致浪費的情況,精誠想提供的是結合FinOps與網站可靠性工程(SRE )結合的服務。亦即從FinOps與SRE兩個面向一起來協助企業,達到在可以保持公有雲上的服務以及應用程式的服務水準下,同時還能降低浪費,增加服務使用效益。
「雲端成本控管其實跟瘦身很像,」精誠資訊Cloud研發處協理胡士亮解釋,理論上只要吃進人體內的熱量比消耗的熱量還要少,體重就可以明顯的下降,這樣說來,把份量減半或直接不吃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問題是這樣會變得不健康。同理,企業的目標如果是節省帳單費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所有使用的資源直接砍半就會達到節費的效果,但服務卻很可能因此而無法正常運作。「所以正確的觀念是,希望公有雲的使用變得更有效率,讓帳單的浪費可以更少一點,但前提是,服務必須要能夠正常地運作,服務水準不能受到影響,而這也是精誠引進SRE服務並且結合FinOps一起提供給企業的原因。」
曾遠航指出,以SRE為內涵的FinOps服務,就是透過FinOps找出公有雲帳單上各個應用程式、服務或網站的佔比後,再針對較高佔比的項目去分析資源的應用程式或服務是否有改善的空間,而後再從SRE出發針對應用程式效能進行改善,以便讓資源使用率變得更好。引進SRE的重點之一就是在於,SRE能夠看到應用程式的SLA,藉此做到「在健康的狀態下瘦身」。而且SRE也能理解應用程式消耗資源的狀況,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利用這些資料來預測或推估公有雲的帳單費用,或許沒有辦法百分百準確,但卻可以協助企業更正確地編列預算。
但他也提到,工具只能幫助看到問題,最終還是要有人協助改善,所以精誠提供的是工具加上顧問服務。「輔導企業落地FinOps的基礎是必須要有開發經驗,不能只有基礎架構的經驗,而精誠具有非常強的軟體開發能力,因而可以把這件事做得很好。」
帳單、業務、技術三位一體方能奏效
FinOps提供了企業聰明用雲的方法,在經過健檢後,企業很可能就會發現明顯的可節省空間。但這跟雲端的用量也很有關係,越高度依賴雲端服務且大用量的企業,才會特別有感。目前精誠主要是與IBM合作,但同時也在積極地接洽VMware及NetApp,以提供更多元的FinOps工具。而在應用程式效能監控(APM)方面,也與Dynatrace、Cisco合作,並應用在SRE面向上。
胡士亮觀察,除了成本管控因素之外,包含金管會在去年放寬金融上雲規範、國際三大公雲業者在台落地資料中心,以及地緣政治問題,在在都成為驅動因素。他提到,過往須報備核准才能上雲,流程較為繁瑣,鬆綁金融上雲後,除非是無人使用過的情況或是特殊管制的資料,否則都可以先上雲,而這也將鼓勵金融機構使用更多的雲服務。此外,Google在台資料中心早已落地,微軟在台資料中心預期在今年也會上線,AWS也有意在台投資資料中心,「對於資料落地、個資法考量或對延遲很在意的企業,國際公雲業者在台落地資料中心也會增加一些使用動力。」其他包含地緣政治問題、或是遭遇大規模停電而使得服務停擺等風險考量,也會促使上雲比例增加。
他最後強調,電子商務的重點從來都不是電子,而是商務。電子只是個手段而已,商務才是賺錢的方法。FinOps也是如此,工具與技術只是一種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在做財務管理。如何在業務以及IT維運方面取得平衡。帳單控管跟節費都只是附加效益,FinOps更關心的是單位經濟效益,如何降低單位成本或是增加單位效益。「有些人會認為FinOps就是節費,其實並非如此,假設業績成長速度是一倍,公有雲帳單成長速度是三倍,等於越做越賠錢。反觀當業務增長的速度遠高於公有雲帳單增長的速度時,企業才是真正省到錢。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得帳單、業務以及技術三位一體。」
曾遠航也認為企業將應用服務搬遷上雲,最在意的就是服務品質,回到技術的源頭,以SRE為前提落實的FinOps,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在節費的同時,應用程式還能跑得更好、維運更容易。而這也是精誠推出這個服務最重要的核心價值。